X-T4 – 更臻完美的 X 旗艦機
全新 X 專業旗艦相機
以往 X-T 系列相機大約兩年更新一次,在硬體更新週期間,富士經由相機的韌體更新來強化 X-T 系列旗艦機的功能。距離 X-T3 推出不到一年半的時間,富士發表了 X-T3 的後繼機 X-T4,打破了以往 X-T 系列相機的更新週期。
心臟相同,更聰明的對焦與全新快門模組
X-T4 採用 APS-C X-Trans CMOS IV 2,610 萬畫素感測器與 X-Processor 4 圖像處理引擎。考量更高畫素的感測器所能帶來的細節呈現與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,提升畫素的感測器勢必增加高 ISO 下的雜訊,並需要更快的處理引擎來應付更高畫素的連拍,所以富士並沒有在這次的新機上進一步將畫素提升,而是選擇基於目前成熟感測器與處理引擎下,強化對焦性能與連拍速度。基於同樣的感測器與處理引擎,X-T4 對焦點仍然維持 425 個,但因使用新的對焦演算法將 X-T3 的弱光對焦感光度從 -3 EV 提升至 -6 EV,在低光源的環境下可以輕鬆對焦外,針對運動物體的追焦與人臉對焦也更強悍,成功率更高。
富士為 X-T4 設計了全新的快門模組,除了耐用度提升一倍外,使用機械快門時 X-T4 的連拍速度從 X-T3 的 11fps 大幅提升至 15fps。15fps 的連拍速度真的令人印象深刻,快門遲滯也從 0.045 秒縮短至 0.035 秒,使用電子快門連拍速度維持與 X-T3 相同的 30fps 連拍速度,不僅提供更流暢的拍攝體驗,快門釋放的聲音也更加安靜。快門的耐用性與穩定度,一直都是專業相機與低階相機的分野,X-T4 的快門模組為富士的專業相機建立新的標竿。
超進化機身防手震(IBIS)
X-T4 搭載的機身內影像防手震(IBIS)功能是本機最大的亮點之一,以往富士攝影師若想要有 IBIS 功能,藉此解放 XF16-55mm F2.8 與 90mm F2 在較慢快門速度下的可用性,唯一的選擇只有 X-H1。雖然 X-H1 的機身加厚了 25% 能獲得更棒的握感,不過特別為錄影穩定性設計的機身,及成全 IBIS 模組放入機身內所需的空間,加上 IBIS 本身增加的重量,超過 600g 的 X-H1 機身比競爭對手 Canon 的單眼相機 800D 更有份量。富士聽見了市場的聲音,重新打造 IBIS 模組:不僅將整個模組縮小、輕量化後放入 X-T4 中,讓 X-T4 與 X-T3 相較下厚度只多了 5mm,機身不含電池重量也僅小幅增加 40g,若沒有仔細比較,幾乎看不出這微小的差距。
X-T4 的 IBIS 支援五軸機身防手震(X 軸搖晃、Y 軸搖晃、X 軸俯仰、Y 軸翻滾、Z 軸搖擺),利用陀螺儀感應器偵測相機晃動,將感光元件保持在同一位置來補償手震,IBIS 模組的性能更從 X-H1 的 5.5 級提升 1 級至最大 6.5 級防手震。X-T4 上的陀螺儀比 X-H1 精確度更高,可以更準確提升慢速快門下的拍攝成功率。X-H1 距離 X-T4 的發表僅間隔兩年的時間,富士不但縮小了 X-H1 上的防手震模組,還將整個模組輕量化,這樣的進步可說是大幅躍進的黑科技。除此之外,富士進一步在 X-T4 增加了數位防手震功能,在拍攝影片時藉由相機內的陀螺儀感應器偵測手震,使用演算法裁掉邊緣畫面,減低影片因手持造成的晃動,讓使用者在各種環境下的拍攝都更如魚得水。
使用相機錄影時,鏡頭防手震(OIS)、機身防手震(IBIS)與數位防手震(DIS)三者可協同工作;拍攝照片時,鏡頭防手震可與機身防手震互相搭配,例如使用長焦鏡頭,鏡頭上的 OIS 可負責其中兩軸,而機身防手震則負責另外三軸影像的穩定,提供最佳穩定度。
全翻轉觸控螢幕
五年前,相機上使用翻轉螢幕或觸控螢幕是入門機種的專利,中高階以上的機種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功能,主要原因是翻轉螢幕的機構會犧牲相機的耐候性,DSLR 主要取景還是需透過光學觀景窗,相機上的翻轉螢幕幾乎只有錄影時才用得到,而且很多攝影師認為相機搭載翻轉螢幕看起來很不專業。
但這兩年無反相機的對焦速度大幅度躍進,加上少了反光鏡模組讓相機設計更輕巧,拍攝時震動更小,各大相機廠也開始重視無反相機市場,翻轉觸控 LCD 螢幕頓時成為選購相機的重點之一。翻轉設計可以讓構圖可以更靈活,舉例來說,低角度拍攝只要手持相機將 LCD 螢幕往上翻轉,攝影師便不需要趴在地上取景;高角度拍攝也不用舉高相機盲拍,只要將 LCD 螢幕往下翻轉即可。
富士 X-T4 也從善如流採用了與 X-T200 相同設計的 3.0 吋 162 萬畫素 LCD 螢幕,可掀開三向翻轉,翻轉的角度比 X-T3 更大,不論是自拍或取景自由度更高,唯一的缺點是這樣的設計如果要快速使用高、低角度搶拍時,如一般街拍時將相機放在胸前,並使用 LCD 螢幕上翻取景的情境下,則需先將 LCD 螢幕往側邊翻開後才能低角度取景,這樣對於快速拍攝反而多此一舉。
更完整的錄影功能改善
之前富士在 X-T 的產品線外新增產品線 X-H1,富士藉著 X-H1 相機承襲 X-T2 的優秀攝影功能,當成敲門磚進攻攝影的領域。這次富士全新的 X-T4 相機,將 X-H1 的主要賣點「機身內防震」整合到了X-T4 相機中,並加強錄影功能。除此之外還加上了「影像穩定加強(IS Boost)」功能,提供如同使用腳架時的穩定度。這些改變,讓人對於未來富士 X-H 的產品線充滿遐想:是否富士已將原來預計在 X-H2 實現的功能整合到 X-T4 上,取消 X-H 後繼機的研發?或者富士會在 X-H 的後繼機提供更強大的錄影功能?
X-T4 並沒有如市場謠言提供 6K 或 8K 錄影,錄製影片最高解析度仍為 4K (4096 x 2160) 60p,錄製 Full HD (1920 x 1080) 則進步到 240p 高速錄影,可製造 10 倍慢動作效果。為了快速切換攝影與錄影模式,富士將原來 X-T3 上的測光模式轉盤取消,改用攝影與錄影快速切換轉盤取代。切換成錄影模式時,相機上按下 Q 鍵的快速選單與相機主選單都會改變,換句話說,攝影模式與錄影模式會有不同的快速選單與主選單。在錄影模式時,攝影師能使用觸控 LCD 螢幕調整曝光補償、快門、ISO 等參數,避免在錄影時使用曝光轉盤調整曝光而錄下轉盤轉動的聲音。這些改變讓 X-T4 在 X-T3 的優秀基礎上加上了 X-H1 的功能,雖然錄影的規格並沒有太大的提升,但整體的改變讓相機錄影時更方便。
「省略漂白」軟片模擬
說到富士相機,就不能不提軟片模擬模式,富士的獨特色彩演繹,不論在傳統的底片或是數位相機中都非常出色,甚至身邊有一些朋友是因為富士的顏色而購買富士相機。富士在 X-T4 新增了 Eterna 省略漂白(Bleach Bypass)軟片模擬,在傳統底片使用上,省略漂白是在沖洗底片時省去漂白的步驟,讓銀鹽停留在底片上,呈現低飽和與高對比的深沉影像,如電影《搶救雷恩大兵》中即使用了省略漂白的技術。除了 Eterna 省略漂白軟片模擬之外,增加了 X-Pro3 上廣受好評的經典負片(Classic Neg.)軟片模擬,模擬富士 Superia 軟片的色調,提供色調稍強,飽和度稍低的效果。
續航力
因應越來越多的功能與硬體需求,如 LCD/EVF 的尺寸與更新率、連拍速度、高畫質錄影等功能,續航力成為相機使用上的瓶頸。各位一定常會遇到拍得正高興,電池突然沒電,不然就是相機包裡要多帶好幾顆電池的情況。X-T4 終於使用 2350mAh 高容量電池,相較於 X-T3 使用的「經典」1260mAh 電池大約提升了一倍之多,電池變大了重量當然也會往上增加,X-T4 相機含電池的重量增加了 68g ,可說是「有感變重」,但續航力增加了,可以少帶幾顆電池,增加重量還在能接受的範圍內。值得一提的是,富士在 X-T4 的 USB-C 端子支援 USB-C PD 30W 快充電,在不需要攜帶充電器的情況,可以使用支援 PD 快充的 USB-C 變壓器快速充電。
比較
以下提供 X-T4、X-T3 與 X-Pro3 三台相機的比較表供參考:
X-T3 | X-Pro3 | X-T4 | |
畫素及感測器 | 2610萬 APS-C X-Trans CMOS IV | 2610萬 APS-C X-Trans CMOS IV | 2610萬 APS-C X-Trans CMOS IV |
支援記憶卡 | SD / SDHC / SDXC (UHS-I/UHS-II) / 影片速度等級 V90、共 2 個 SD 記憶卡槽 |
SD / SDHC / SDXC (UHS-I/UHS-II) / 影片速度等級 V30、共 2 個 SD 記憶卡槽 |
SD / SDHC / SDXC (UHS-I/UHS-II) / 影片速度等級 V90、共 2 個 SD 記憶卡槽 |
照片及影片 | 照片: JPEG、14 bit RAW (支援無損壓縮)、RAW+JPEG 影片: 4K (4096 x 2160) 59.94p、Full HD (1920 x 1080) 59.94p |
照片: JPEG、14 bit RAW (支援無損壓縮)、RAW+JPEG 影片: 4K (4096 x 2160) 29.97p、Full HD (102- x 1080) 120p |
照片: JPEG、14 bit RAW (支援無損壓縮、破壞性壓縮)、RAW+JPEG 影片: 4K (4096 x 2160) 59.94p、Full HD (1920 x 1080) 240p |
ISO | 160 – 12800 可擴展至 80, 100, 125, 25600, 51200 | 160 – 12800 可擴展至 80, 100, 125, 25600, 51200 | 160 – 12800 可擴展至 80, 100, 125, 25600, 51200 |
測光 | 256 區 TTL 測光 多重、點、平均測光、中央偏重 |
256 區 TTL 測光 多重、點、平均測光、中央偏重 |
256 區 TTL 測光 多重、點、平均測光、中央偏重 |
曝光控制 | 程式自動曝光 / 快門優先 AE / 光圈優先 AE / 手動曝光 | 程式自動曝光 / 快門優先 AE / 光圈優先 AE / 手動曝光 | 程式自動曝光 / 快門優先 AE / 光圈優先 AE / 手動曝光 |
曝光補償 | -5.0 至 +5.0 EV, 1/3 EV 增減 | -5.0 至 +5.0 EV, 1/3 EV 增減 | -5.0 至 +5.0 EV, 1/3 EV 增減 |
影像防震 | 無 | 無 | 有,補償效果最大6.5檔 |
數位影像防震 | 無 | 無 | 有 (影片模式) |
臉部偵測 | 有 | 有 | 有 |
眼部偵測 | 有 | 有 | 有 |
快門速度 | 電子快門至 1/32,000 秒、 機械快門 30 秒至 1/8000 秒 |
電子快門至 1/32,000 秒、 機械快門 30 秒至 1/8000 秒 |
電子快門至 1/32,000 秒、 機械快門 30 秒至 1/8000 秒 |
閃燈同步快門 | 1/250 秒 | 1/250 秒 | 1/250 秒 |
連拍速度 | JPEG 照片: 20 fps (僅限電子快門) 11 fps,79 張後降至約記憶卡寫入速度 |
JPEG 照片: 20 fps (僅限電子快門) 11 fps,145 張後降至約記憶卡寫入速度 |
JPEG 照片: 20 fps (僅限電子快門) 15 fps,110 張後降至約 記憶卡寫入速度 |
對焦點 | 425 點 | 425 點 | 425 點 |
弱光對焦 | -3 EV | -6 EV | -6 EV |
對焦模式 | 單張 AF / 連續 AF / 手動 MF / AF+MF | 單張 AF / 連續 AF / 手動 MF / AF+MF | 單張 AF / 連續 AF / 手動 MF / AF+MF |
自動對焦模式 | 單點對焦 / 區域對焦 / 廣域跟蹤對焦 (支援 AF-C 自訂設定) | 單點對焦 / 區域對焦 / 廣域跟蹤對焦 (支援 AF-C 自訂設定) | 單點對焦 / 區域對焦 / 廣域跟蹤對焦 (支援 AF-C 自訂設定)> |
動態範圍 | 自動 (100-400%)、100%、200%、400% | 自動 (100-400%)、100%、200%、400% | 自動 (100-400%)、100%、200%、400% |
自訂白平衡 | 3 組 | 3 組 | 3 組 |
自動包圍曝光 | 最大 ±3 EV | 最大 ±3 EV | 最大 ±3 EV |
閃光燈 | 隨附外接閃光燈 EF-X8 GN 約 8 |
無 | 無 |
熱靴 | 有 | 有 | 有 |
觀景窗 | 0.5 吋 369 萬像素 OLED EVF、100% 涵蓋率、放大倍率 0.75 | 混合式觀景窗 0.5 吋 369 萬像素 OLED EVF、100% 涵蓋率、放大倍率 0.66 OVF 放大倍率 0.52 |
0.5 吋 369 萬像素 OLED EVF、100% 涵蓋率、放大倍率 0.75 |
觀景窗更新率 | 100 fps (效能提高模式) | 100 fps (效能提高模式) | 100 fps (效能提高模式) |
LCD 螢幕像素 | 3.0吋、約 104 萬畫素 | 3.0吋、約 162 萬畫素 | 3.0吋,約 162 萬畫素 |
LCD 螢幕翻轉 | 有 (垂直與水平翻轉) | 底片翻轉螢幕 | 有 (0-180度打開,-90-180度旋轉) |
軟片模擬模式 | 16 種 | 17 種,新增 Classic Neg 經典負片軟片模擬 | 18 種,新增 Classic Neg經典負片與 Eterna Bleach Bypass 軟片模擬 |
HDR 模式 | 無 | 有 | 有 |
測光模式轉盤 | 有 | 無 | 無 |
ISO 轉盤 | 有 (獨立轉盤,可鎖定) | 有 (整合快門轉盤) | 有 (獨立轉盤,可鎖定) |
無線傳輸 | IEEE 802.11b / g / n | IEEE 802.11b / g / n | IEEE 802.11b / g / n |
體積 | 132.5mm (寬) x 92.8mm (高) x 58.8mm (厚) | 140.5mm (寬) x 82.8mm (高) x 46.1mm (厚) | 134.6mm (寬) x 92.8mm (高) x 63.8mm (厚) |
電池 | NP-W126S 鋰離子電池 | NP-W126S 鋰離子電池 | NP-W235 鋰離子電池 |
USB 充電 | USB-C 充電 | USB-C 充電 | USB-C PD 30W 快速充電 |
重量 | 機身約 489g ,包括電池和記憶卡約 539g | 單機身約 447g ,包括電池和記憶卡約 497g | 機身約 526g ,包括電池和記憶卡約 607g |
操作溫度濕度 | -10°C – +40°C,濕度 10-80% | -10°C – +40°C,濕度 10-80% | -10°C – +40°C,濕度 10-80% |
防塵防滴 | 有 | 有 | 有 |
單機身售價 | 2020/2/26 公司貨約 NTD$44,000 水貨約 NTD$32,000 |
2020/2/26 公司貨約 NTD$52,000 水貨約 NTD$46,000 |
國外定價 USD$1,699 折合台幣約 NTD$51,600 |
該選擇 X-H1 或 X-T4
X-H1 與 X-T4 使用的 CMOS 感測器並不是同一世代:前者使用 2430 萬畫素的第三代 X-Trans CMOS;後者則與 X-T3 相同,使用新一代(第四代)的 2610 萬畫素 X-Trans CMOS。X-T4 相較 X-H1 畫素小幅增加,且 425 點對焦系統與 X-H1 的 325 點對焦系統相比,不論是相位對焦的涵蓋率,或是對焦的精準度與速度,X-T4 都大幅領先。
富士特別強化 X-T4 的錄影功能,不僅把原來富士全產品線只有 X-H1 搭載的 IBIS 系統植入 X-T4,甚至還有專屬的攝影/錄影切換轉盤。此舉一出,讓 X-H1 除了體積較大有更深的手把,手持相機可以更穩定,及機頂的 LCD 資訊螢幕(個人仍喜好曝光補償轉盤)以外,所有的功能都輸給 X-T4。
不論你是專業攝影師或是業餘玩家,沒有預算考量的話,毫無疑問地你應該選擇 X-T4,X-T4 不僅性能完勝 X-H1,而且機身更小。如果你購買相機主要為了錄製影片的話,在 X-T4 出現之前,X-H1 是最好的選擇,此刻我會說:不論是攝影或是錄影的應用,選擇 X-T4 就對了!
即使不管規格,光看外觀,兩台之中我還是會選擇 X-T4。
該選擇 X-Pro3 或是 X-T4
兩台相機都是富士最新一代的 X 旗艦,價格也差不多,如之前文章提到的,富士 Pro 系列產品線及 T 系列的產品線仍然有些分別:Pro 系列的走向是 Rangefinder 相機,搭載混合式觀景窗,對於專業街拍類型的攝影師特別有吸引力;而 T 系列為專業 SLR 產品,提供方便的操作性能、翻轉螢幕、放大倍率較大的觀景窗,外型也較像一台工作機。
富士大膽地在 X-Pro3 採用隱藏式 LCD 螢幕,機頂和機底使用鈦金屬製造,向傳統底片機致敬,完全有別於一般相機的設計邏輯(你有看過現在哪一台數位相機將 LCD 螢幕隱藏起來?),且充滿強烈的文青風格。X-Pro3 搭載的混合式觀景窗與設計哲學,讓 X-Pro 系列在富士攝影師心中有其重要地位。如果你喜愛使用傳統底片機,專注於攝影本身,X-Pro3 是你絕對值得擁有的相機。
如果相機主要是工作用途的拍攝、錄影或者有連拍的需求,則無庸置疑該選擇 X-T4。
我手上的 X-T3 該升級為 X-T4 嗎
這是一個好問題,X-T3 與 X-T4 的心臟 ── CMOS 感光元件與圖像引擎都是同一個世代,這代表 X-T3 與 X-T4 拍攝出來的照片畫質相同。雖然X-T4 昏暗中的對焦支援 -6 EV,在昏暗環境中拍攝可更容易對到焦,但別忘了 X-T3 與 X-T4 畢竟心臟相同,理論上透過韌體更新就可以讓 X-T3 跟 X-T4 的對焦一樣好,說不定未來富士會將 X-T3 的對焦演算法做升級,對於不那麼常在昏暗狀態下使用 X-T3 的攝影師來說,購買新機種的需求就不那麽迫切了。綜合以上,如果你喜歡街拍,我會建議繼續使用 X-T3,因為 X-T3 比 X-T4 更輕便,而且不需要將 LCD 往側邊先翻開這點,讓 X-T3 更適合高低角度快速搶拍。加上鏡頭仍對於最終的成像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,在這個時刻,相較於購買新機身,我會建議在有限的預算下,仍然應該將大部份的預算放在鏡頭上。
但如果你有足夠的預算,而且喜歡拍攝動態主題:如運動、飛鳥等,X-T4 的 15fps 機械快門連拍,與更快速的對焦演算法,更短的快門遲滯時間,絕對會大大提高拍攝的成功率,享受拍照的樂趣。又或者你有很多室內活動或昏暗中拍攝的需求,X-T4 搭載的 IBIS 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的情況下,讓手持拍攝成功率更高,雖然慢速快門下無法凝結主體,但最高 6.5 級的補償,可以解放很多沒有搭載 OIS 的定焦鏡頭。你一定發生過:有時候拍攝當下看 LCD 螢幕覺得是清楚的,而且拍攝時也高於安全快門,但回家放大一看竟然還是模糊的。有了 IBIS 可以有效改善這種現象,光這點就很值得從 X-T3 升級至 X-T4。總歸一句,將手上的 X-T3 升級為 X-T4,讓很多鏡頭都一瞬間都有了防手震功能,這個投資應該非常超值!
結語
富士推出的 X-T4 取代了 X-T3,從外觀上看起來差異不大,但深藏不露的全新設計 IBIS、快門模組、對焦演算法,並針對錄影功能做強化,使得 X-T 系列的相機達到一個完美的高峰。
X-T3 是一台很棒的相機,X-T4 則青出於藍更勝於藍,是一台更臻完美的 X 旗艦機。
實拍照片
- 攝影師 Jonas Rask 的網站提供很多實際拍攝照片
- 可參考 DPReview 攝影網站使用 X-T4 相機實拍照片
請問
1.錄影4K 60p 和 1080 120p 240p 會裁切嗎?
2.防手震功能 會裁切嗎?
沒錯,這幾個解析度都會裁切。如果開啟數位防手震DIS會再進一步裁切,IBIS則不影響。
裁切的比例您有做紀錄嗎??看許多Youtuber展示開啟IBIS就很足夠穩定
比例基本上與X-T3相同